快速總結
作者卡爾.紐波特在《深度職場力》這本書中指出,在工作中追逐熱情不只是個糟糕的建議,還是個危險的建議。
主要原因是當你擁抱熱情思維,你反而更會對工作感到不敢和倦怠,而幫你奮不顧身去追求那份有熱情的工作時,反而可能因為技能不夠有市場價值,因而讓生活變得更加困苦。
作者介紹&寫作背景
《深度職場力》的作者卡爾.紐波特是美國喬治城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博士,著有多本暢銷書包括《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等等。
作者會想寫這本書的緣由,主要是他拿到博士學位後,準備投入職場工作,他預想是到大學擔任教職,但是因為教職缺很少,最差的話有可能無法到大學教書,要找其他出路。
因此他就想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有些人愛上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卻做不到呢?」,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他探索的結果,並且發現長久以來的職涯建議:「追隨熱情」其實是有嚴重缺陷的。
以下說明:
理由1:熱情很罕見,初期根本找不到
很少人是一畢業就能找到志向的。
作者引述了一份加拿大的研究,這份研究去調查了539位大學生,去問問看他們有沒有熱情,調查發現84%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熱情,但仔細分析,發現其中只有4%是跟工作相關的熱情,其他96%其實都是興趣和嗜好,根本不能算是熱情。
84%乘上4%等於只有3.36%的大學生有熱情,這數量相當的稀少。
再來作者引述了耶魯教授瑞斯尼斯基的研究調查,調查中發現,工作中的熱情跟工作類型無關,反而是跟年資有關。
有就是這些在工作中有熱情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很有熱情,而是因為待的夠久、對工作得心應手了,才開始熱愛工作。
其實就連賈伯斯也不是ㄧ畢業就找到自己熱情,決定要創立Apple的,中間也是經歷了一番跌跌撞撞和探索,才在一個契機下開啟了Apple的事業。
雖然賈伯斯在大學的演講講到的是要追逐熱情,但他自己的成功路徑其實不是這樣的。
這讓我想到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其實也是在56歲才創立台積電的,他有一畢業就下定決心說:「我要創立台積電」嗎?相信答案一定是No。
職涯初期找不到熱情,這是超級正常的事。
理由2:「追隨熱情」其實很危險
「如果找到自己的熱情,接著找到符合熱情的工作,工作起來就會快樂無比」 這個就是熱情假設。
但作者提醒,如果你認同這樣的思維,反而會讓你在工作上更不開心,因為當你遇到工作上的阻力或障礙時,你會想說:「啊!一定是我沒有探索到自己的熱情,沒有找到自己有熱情的工作,所以才會這樣」。
接下來你可能會去探索自己,探索完後就去找下一份工作,但是下一份工作又不順遂的話,就又重複這個循環。
擁抱熱情思維會讓你對工作的期待過高,反而讓自己更無法樂在工作。
你可能會想說,如果找不到有熱情的工作,那就自己打創造ㄧ份有熱情的工作吧!
但即使是這樣,依然是個危險的策略。
理由3:在市場上,你的價值取決於你的技能,而非熱情
為什麼追隨自己的熱情,自己去開創工作依然是個糟糕的選擇?書中的兩個故事非常值得分享:
第一個是38歲的廣告行銷上班族,辭職創業教兒童瑜伽,最後失敗的故事
主角麗莎厭倦了工作,決定追隨熱情,於是她報名一個月的的瑜伽師資班,還拿房子去抵押借錢付學費,拿到證照後就開始開班授課。
但是一個月的師資訓練,只能讓麗莎處於業界底層,她根本沒有什麼籌碼,要順利發展並不容易。
結果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她的事業就陷入困難,沒有什麼人要找她上瑜伽了,最後她甚至需要跑去領食物救濟券度日。
第二個是25歲辭職經營部落格,最後失敗的部落客
主角是一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受夠為老闆賣命的生活,覺得自己沒錢沒閒去追逐自己的熱情,於是決定辭職經營部落格,要透過經營部落格來開創一番事業。
但是這個部落客本身並沒有什麼出眾的技能,沒有足夠的職涯資本來交換東西,部落格都是寫他如何追逐熱情,但是市場沒有人願意付錢買他的技能。
最後部落格每週發個幾篇文章,持續了三個月以後,一毛錢都沒賺到,最後就停更了,作者發現這個部落格的時候,他已經持續停更四個月了。
以上這兩個故事的主角,很明顯的都有「追隨熱情」,但也很明顯的,他們都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們的技能明顯不足,還沒強到能在市場有一席之地。
這本書幫助了我什麼
1.對職涯有更清楚的路線圖
看完這本書以後,讓我對「找到有熱情的工作」這件事的順序又往後排了許多。
在工作中,我本來就不是很注重熱情的人,在我心中,把該做的事做好的比做有熱情的事重要,但我不是很確定這樣做是不是對的。
而看完這本書以後,讓我很確定這是正確的方向,對我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以後和學弟妹談選科或發展的時候,不會特別去談興趣和熱情這一塊。
如果家裡有backup,那當然可以去追逐熱情,但如果只是一般人,選擇讓自己能夠在市場上活下來、讓自己能夠增長,等增長到一定程度再來探索熱情才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就一定要讓自己的知識達到該領域中的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到哪邊還不足,哪邊還值得發展,就跟Paul Graham在《How to do great work》這篇文章裡寫的文章一樣。
所以要改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的狀況,最正確的解法就是要再學的更深更廣,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拓展到發現知識的缺口和短點處。
2.了解到知識工作者的成長方式
再來是知識工作者的能力成長,在多數沒有明確訓練理念的領域裡,大部分的人都會卡在某個水準難以進步。
這時候如果能夠在工作中加入刻意練習,就有機會讓自己的價值超過同行。
醫師確實也是這樣,住院醫師訓練完以後,其實就沒有人會特別盯你了,你需要自己盯自己,才能繼續成長。
當我認知到這件事情以後,我又重新開始寫門診日誌,把遇到的困難、特殊個案記錄下來,復盤並持續精進,有意識的去看診,而不是讓大腦呈現自動駕駛模式。
3.自我療癒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其實有點鬆一口氣,因為我也是那種一開始找不到熱情的人。
還記得我國中的時候,曾被家人唸過說:「你看你同學,早就立定志向長大要當律師了,你還在幹嘛?」
當時我超級受挫的,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甚至到我醫學系畢業,我對醫師這個職業都還是很茫然。
但是隨著住院醫師訓練完到升上主治醫師,才慢慢對醫療有一些感覺和想法,也才確定自己會在這個領域持續耕耘下去。
📌總結&行動指南
- 在職涯初期應該擁抱技能思維,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技能,累積職涯資本,後續就有更多籌碼交換稀缺的工作
- 大部分知識工作者在一定資歷後都會進入高原期,使用「刻意練習」就能突破高原期
- 在有餘裕的時候,積極做小幅度的嘗試和實驗,就有機會找到有使命的領域
推薦《深度職場力》給誰?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覺得自己在工作中找不到熱情」的人,特別是職場新鮮人,書中會清楚告訴你為什麼該放棄「追逐熱情」,以及如何累積職涯資本。
越早看到這本書,對職涯的幫助就越大,就越不會被「熱情思維」給綁架。
博客來介紹:《深度職場力: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 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陳文學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任職於嘉義長庚,熱愛閱讀,對生產力工具也稍有涉獵。擅長口語化、視覺化複雜的抽象概念,讓病患能弄懂艱深的醫學知識,進而掌握自己的健康
了解更多 →相關文章
-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讀書心得:新聞無法改善你的生活
- 《影響力習慣》讀書心得:做職場中真正有價值的事
- 《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讀書心得:用PARA筆記法達到高效輸出
- 瓦基的《卡片盒筆記實戰課》課程心得:輕鬆搭建起知識體系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