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 2023安寧緩和醫學年會 - 紀錄&心得

居家安寧應該會是未來的趨勢

作者 / 陳文學醫師    

今年的安寧醫學年會又回到離台北車站遙遠的國防醫學院了,這是我第三次參加安寧醫學年會,想想這三年安寧真的還蠻多變化的,像是收案條件放寬很多,納入末期衰弱老人,失智症納入標準也從原本的CDR 5改成CDR 3就可以進入安寧收案,讓更多的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的照護

這次年會我找了三個和居家醫療、衰弱老人、安寧療護相關的講題來聽,以下簡單紀錄和分享


1.居家長者的老年醫學與安寧照護 (英文)

這個Topic的英文是:Better Together: Geriatrics and Palliative Care in the Care of Homebound Older Adults,講者是來自Harvard medical shcool的Professor Christine Ritchie

演講內容主要就四個部分:

  1. 高齡社會面臨到的問題
  2. 介紹homebound populaion
  3. 老人醫學和安寧照護的差別
  4. 兩者如何結合

其中讓我感到有趣的是「homebound population」這個字詞,因為自己有在跑居家醫療,很明確地知道有一群人他們是沒有辦法出門就醫,但是卻有醫療需求的,然後因為沒有辦法跑到醫院看門診,最後就是拖到送急診直接住院

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去找這方面的文獻來閱讀,今天終於知道「homebound population」,而且講者介紹之下,發現還真的很多paper可以去讀

而目前文獻統計發現,在美國區域有將近21%的病人是處在這樣的狀態,其實比例並不低

至於老人醫學和安寧照護要如何結合,講者的這張投影片有很清楚的說明,其實兩者有很多重疊的領域


2. 末期衰弱老人照護:老醫和安寧的交會

這個topic由台大的施至遠醫師主講,主要帶大家回顧一下末期老衰和SPICT等評估工具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圖片就是末期生命的軌跡其實很不相同,像失智和衰弱老人,病情常常是起起伏伏的,就像一台老爺車走的很慢,但是有時候油門踩重一點又變快了,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停下來

再來是臨床很常使用的SPICT和CFS,其實都有中文版可以使用了

最後在照護末期老衰病人時需要考量到五個面向,特別是當預期餘命不多時,其實很多藥物都可以慢慢減掉了


3. 老醫和安寧的整合:失智者的居家連續性照護

這個topic由高醫的陳炳仁醫師主講,

首先由醫療支出比例的角度去看,可以發現台灣的醫療支出有大一部分是花在醫院上,花在居家醫療的錢相對其他國家來說,比例比較少

而這勢必會遇到一個問題,隨著人口逐漸老化,最後醫院的量能根本無法照顧起那麼多的病人,而日本在這方面算是走的很前面,很早就開始有居家醫療,然後也有hospital at home,也就是在家住院做急性治療,而目前健保在明年也會開始試辦計畫

而在實際臨床照顧病人方面,陳醫師分享了一個失智症CDR 2的病人,因爲狀況改變食慾不佳,先到老醫科評估,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很好去跟病人談ACP的時機點,也是安寧應該在這個時候就應該介入了,不是真的等到快要掛掉時才介入

隨著病程的變化,介入的項目分別是:

  • 早期:ACP
  • 中期:老人醫學,維持功能
  • 晚期:緩和醫療、症狀緩解和控制

總結

以上就是整理這次年會的一些心得,其實這次參加年會真的有很不一樣的感受,主要是因為我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已經逐漸建構完整了,所以我在參加年會的時候,我就會很清楚自己到底要聽些什麼、捕捉哪些訊息

像是海報展示,我之前根本不會去逛,因為覺得當下根本沒時間看懂和消化,但這次我就採取不一樣的策略,看到覺得很酷、感興趣的海報,就先用手機拍下來,也就是做到「capture捕捉」,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再慢慢看,我利用中午吃飯的時間把那些海報整理一下,把一些有談到居家超音波的海報整理在一起,很快就可以歸納出一些知識,然後之後在臨床上就真的可以運用了,真的很神奇!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avatar

陳文學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任職於嘉義長庚,熱愛閱讀,對生產力工具也稍有涉獵。擅長口語化、視覺化複雜的抽象概念,讓病患能弄懂艱深的醫學知識,進而掌握自己的健康

了解更多 →


相關文章

瀏覽所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