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家庭醫學會春季研討會辦在成大醫學院,這次考到家醫科專科執照後第一次參加研討會,心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以前都是為了符合訓練標準,這次是為了後續的職涯發展,也因此謹慎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會議來聆聽
台南社區醫療、長照經驗分享
因為這次研討會辦在台南,就剛好找了台南在地經營的蠻有成績的在宅醫療單位耆樂居服來分享做長照服務的經驗
耆樂是在社區內提供居家服務的據點,收案來源是透過A個管轉介或是服務單位自行轉介
之前都是在醫院工作,大部分病人出院後如果有居家服務的需求,大多會直接由醫院的居家護理部門收案,對於社區內的據點比較不熟悉
其中分享的個案蠻值得學習的,個案家屬對於「安寧」和「居家醫療」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耆樂的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和家屬解釋居家醫療在做什麼,以及醫師到家中可以做些什麼治療,還有居家醫療的護理目標是什麼,和家屬取得共識後,最後整體的結果是很好的
而另我感到好奇的是耆樂團隊裡頭沒有醫師,那需要醫療服務時到哪裡找醫師呢?後來得知是會聯絡個案原先就醫的醫院,找醫師來提供居家的醫療服務,確實是個可行的模式
在宅醫療和長照如何協作,日本觀察and台灣經驗分享
這個Section是由都蘭診所的余尚儒醫師分享,余醫師先是提到日本比台灣更早進入人口老化,也更早開始做在宅醫療。面對高齡化,日本的照護觀念也從急性本疾病根治,變成慢性支持照護為主,也就是從Cure(治癒)變Care(照護)。
另外余醫師也提到蠻到書本和電影可以學習,畢竟短短的一個小時研討會時間能分享的真的有限
其中讓我覺得很有用的是,醫師在居家醫療的角色,除了提供個案醫療服務以外,也要去提供整個照護團隊醫學知識,例如最簡單的,告訴照服員要注意什麼哪些細節,例如呼吸頻率、血壓、體溫、input/output等等,這些也都會提升整體的品質
居家預防照護,北歐觀察和經驗分享
這個Section由公視記者周傳久分享他在北歐,長期觀察當地如何做高齡長照
這個section還蠻震撼的,講者就是分享一些北歐那邊老人生活狀況的照片,來讓聽眾了解當地的狀況
在北歐,老人還是會持續工作,你會看到70歲的人工作帶80歲的老人做瑜珈,有些老人還會在賭場、便利商店工作
北歐會做到「預防性的家訪」,只要年紀一到75歲,就會有公衛護理師到家裡面做預防性的家訪,去了解老人家的期待是什麼,對於生活和未來有什麼打算
相較之下,台灣都是等到住院了、失能了,長照才開始介入
而一些給老人的社區活動,北歐可以做到,讓老人去做啤酒、學音樂、唱詩歌、老人拍賣會,還有老人助行器馬拉松、老人舉行線上拍賣會等等
而在台灣有些地方還是會看到,只是讓老人練習用筷子夾綠豆、夾拼乓球訓練功能
在北歐看到的,是讓老人的生活「有意義」、「有價值」,而不只是單單的讓老人「有基本功能」
這真的是讓人值得深思,如果沒有了意義和價值,那訓練功能的用意是什麼呢?
周傳久記者拋出了很多的觀察和問題給聽眾,讓大家自己回去思考,我自己想了一下,要在居家的部分做到讓老人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先從自己和身邊的人做起,如果能夠自己找到的意義,也就能夠幫助別人找到意義,真正的活著!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陳文學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任職於嘉義長庚,熱愛閱讀,對生產力工具也稍有涉獵。擅長口語化、視覺化複雜的抽象概念,讓病患能弄懂艱深的醫學知識,進而掌握自己的健康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