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4年關於寫作的反思
在2024年的尾聲,我特別想來反思一件事情,那就是寫作。
在2024年初,我給自己設下了日更365天的目標,目標是在Threads上持續寫作365天,每天都要發佈一篇文章。最後這個計畫共持續了80多天,總計寫下了約6萬多的文字,平均一天寫下750字。
雖然計畫沒有完成堅持365天,但在將近三個月的日更期間,我還是發現到一些問題,所以想寫篇文章來好好探討,分別是:
- 短文真的是適合我的寫作方式嗎?
- 如果短文不適合我,那怎樣的文章才能幫自己加分呢?
回顧自己的寫作歷程
首先我想先來回顧一下我自己的寫作歷程,我是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寫文章的。
替代役時期
大學剛畢業當替代役時,因為工作上很常需要陪榮民伯伯去就醫,每次在診間外等叫號,還有來回的路途上都有非常多空閒但又不太能做其他事情的時間,於是我就利用這些空檔在手機上寫作,隨手打開筆記軟體紀錄下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後整理成文章。當時的文章主要都放在部落格上,少數自己覺得寫得好的還會轉發到PTT上,也獲得不錯的迴響。
這時候我寫的大多是800字左右的短文,如果是自己有心得的主題,大多寫得算是言之有物。但如果是讀書心得就寫得很慘烈,大概就是把書的每個章節總結成段落大綱,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洞見。
住院醫師時期
到了住院醫師時算是我的寫作爆發期,基本上只要讀完一些有感觸的書籍,或是上完課、參加完研討會,我都會把心得整理成文章放在部落格上,這樣做一方面是加深自己的印象,一方面是希望對這些課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得知一些課程訊息。同一時期我也研究了一些生產力軟體,像是Notion、Heptabase等等,也會把使用的心得寫成文章。然後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思考也會寫成文章。
這個階段是我開始感受到寫作好處的時候,因為光是把你的工作想得仔細,把軟體使用過程清楚說明放到部落格上,就會收到一些演講或合作的邀約,雖然有些邀約不是那麼的合適,但你可以清楚知道,寫文章對建立個人品牌是有很大幫助的。
主治醫師時期
升上主治醫師以後,我當然可以像住院醫師階段一樣,繼續寫心得文,但那樣做其實沒有太多的成長,我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思考,或是說,更專屬於自己、更Original的想法。
於是我又重新開始思考寫作這回事,也在思考說,我到底是要把文章寫短,還是要把文章寫長?怎麼樣的文體才是能夠建立強大的品牌?
為此,我回顧了各種文體,像是Threads短文、部落格文章、系列文、書本等等,也確實發現到短文的一些問題:
1.短文給讀者的印象不夠深刻
短文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給讀者的印象不夠深刻,而且很難讓別人對你作者本身產生記憶點。
就以Threads上面的短文來說好了,這邊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
1.昨天你在Threads上看到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哪一篇?
2.回想一下那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你有沒有發現,光是第一個問題就有點難了,更別說第二個,還要記得作者是誰。
我自己回想的話,大概也只能得出:「我昨天在Threads上看到很多有趣的文」的結論,但卻很難真正記得那個有趣的作者是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短文的篇幅實在是太少了,對於很多概念都只能輕描淡寫,無法描寫的很深入。
鑽的夠深、給讀者的印象才深刻
打個比方,假設你今天想要了解迪士尼樂園好不好玩,短文作家做的就像是把整個遊樂園的設施都畫在一張園區導覽圖上,上面應有盡有,但因為你只能從圖面去感受,所以看過就忘了。
而長文作家就像是帶你實際到迪士尼樂園裡面玩樂,實際帶你走進美國大街、坐上太空山的飛車、觀看米奇的奇幻劇場,每個遊樂設施都讓你親身體驗玩一遍。
請問這兩者誰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前者就算你體驗的再多,終究還是不等於後者,你把迪士尼的導覽圖都背下來、甚至吃掉,還是不等於你實際去迪士尼樂園玩樂。
與其在派對上喧嘩,不如邀請別人到你家坐坐
其實在社群媒體上發短文,就很像在實體世界裡的派對裡發言,並且吸引大家目光。大家在乎的不是你講的完不完整,而是你講的酷不酷、有不有趣、有沒有跟上潮流。
但派對上的雜音和干擾實在是太多了,你很難期待別人靜下心來聽你把事情講完,光是講個故事,你還沒把故事開頭講完,對方就被其他新奇的事物給吸引走了。
而放在個人部落格上的文章,就很像邀請別人到你家坐坐,在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聽你娓娓講述你的故事和想法,除了談話本身,對方也能透過家中的布置和擺設(也就是部落格的版面配置)來對你產生印象,有時候光是部落格的配置,就足夠讓人產生深刻的印象,像是中途筆記、Pin 起來、Code and me等等。
如果你想快速但短暫的吸引別人注意,那短文可以達成,但如果你想要的是讓人留下深遠的印象和記憶,那長文會比較適合。
2.短文的思考縱深和廣度都不足
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社群中爆紅的短文,大部分都依循著一些既定的文章模板
例如說:
- N個高收入人士都有的習慣
- N個關於有錢人的真相
- N個商人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依照這種格式來寫文章其實很輕鬆,而且在社群上也可以做到很好的傳播,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想得不夠透徹和完整。
就以N個高收入人士都有的習慣來舉例好了,假設你寫「7個高收入人士都有的習慣」,那請問,為什麼不是6個、8個,而是7個?是真的這七個習慣最重要,都缺一不可嗎?還是只是剛好湊到七個? 我相信更多的時候只是湊到七個而已。
再來是,這七個習慣背後,有沒有什麼更重要的思維、底層邏輯是貫穿其中幾個習慣,或是貫穿這七個習慣的? 例如說有的是工作哲學,有的是生活習慣。
但你在寫作短文的過程中,通常不會去想到這些東西,因為你就是求快,趕快寫完交差就好,而不是花時間靜下心來去思考。
真正的洞見不會在一開始就出現
自從我開始使用卡片盒筆記法來輔助寫作以後,我深刻體會到一篇好的、具有獨特洞見的長文是反覆思考整理出來,不是一氣呵成寫完的。
這個過程有點像是在組裝樂高積木,你原先預計要組裝一台車子,你想說蒐集四個輪子、一塊平板就可以簡單組裝完成,但是組完以後,你就發現還可以再加上門片、座位、方向盤等等,甚至把輪子改掉改成可以轉向。
但這些不是你一開始就可以做到的,你要先把車子拼出一個雛形,才能夠逐步去修改它。
寫文章也是,一開始你可能有幾個觀點,可以簡單拼成一篇短文,但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回過頭來審視這篇文章,就可以發現更多不同面向可以切入,來讓這篇文章更完整。
就以我自己在寫作讀書心得為例,過去我在寫作時,就是很簡單地把書中三個讓我最有收穫的觀點記錄下來,然後最後做個總結,這樣就完成了。
但我現在寫作時,我會在時間的軸向上做往前往後的拓展,我會寫說我在閱讀書本前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和困境,為什麼想要讀這本書。然後我會寫讀完書以後,實際依照書中講的運用在生活中的結果和成效是如何,最後再反思做總結。
很多有意義的觀點和洞見,都是在後面的反思才想出來的,而非一開始在做摘錄書中重點時就想到。
把短文用原架構擴寫,不等於好的長文
再來我想聊聊精實寫作法(lean writing)中提到的,無腦把短文變長文的方式,就是依照原架構去做擴寫。
我自己寫了兩個月的精實寫作,我也看過精實寫作作家的產品,我會說,那個很適合社群,但不適合長文和部落格。
舉前面的「7個高收入人士都有的習慣」為例,一開始短文可能是7個習慣,每個習慣都花100字的篇幅去寫,要變成長文的話,就是把每個習慣100字都擴寫成500個字,這樣就會有3500字的長文。
這樣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最大的問題是,讓這篇短文變成優良長文的關鍵,可能不是單純增加字數,而是要加上第八個習慣,或是說出背後貫穿這七個習慣的邏輯。
舉前面樂高積木的例子,拼出一台更好車子的關鍵,不是只把四個輪子放大、變精緻就好,你要加上動力系統、轉向系統、空調設施、自動導航,把整個車子的架構變得更多元更完整。
所以精實寫作lean writing的擴寫方式絕對不是萬能,也不要只用這個方式來寫作,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考方向。
3.短文無法有效的建立專業形象
再來我想說的是,短文其實很難幫你建立專業形象。持續發短文只能讓你在社群媒體上活躍,但那不等於專業。
就以一個我觀察到的例子來說,這兩個都是在講創業的帳號,一個是在threads上長期分享創業的心得,一個是在medium上寫文章分享創業的心路歷程:
看完以後,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你要投資,你會比較想要投資誰?
很多鼓勵日更寫短文的論點,都是說這樣可以建立個人品牌,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建立出來的品牌給人的觀感是什麼?你是在創造出什麼樣的形象?
形象不是有就好,重要的是建立對的形象。
就以前者來說,雖然發的文都是和創業相關,但總會覺得東一塊、西一塊,整體看下來會覺得,這個人真的對創業有很全面性的了解嗎?
而後者,你可以去看他部落格的文章,從創業課程的心得、市場的洞見、到對自己的理想和產品的想法,你會知道,Alan真的很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思路非常的宏觀又清晰。
這邊不是要比較背後兩者的實力和創業成果,而是單就發文形式對讀者產生的觀感來做比較,你可以發現,後者是比較能帶給你專業形象的。
再舉一個醫療場域的例子,以下是兩個醫師的社群媒體發文:
A醫師
每天發文,但是內容不固定,有時候跟工作相關,但有時候生活中的小牢騷也會發成一篇文
B醫師
不固定發文,但是每次發文都是很有深度的長文,例如整理某個疾病很詳細的衛教資訊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但以我本身是醫師的角度來感受,B醫師是比較專業的,因為我知道這些長文是要花很多心力去寫的,能寫出這樣的長文,代表B醫師在這一領域是真的有在認真投入。
而A醫師,我是可以知道他很認真在經營社群平台,大事小事都可以寫成文章Po出來,但對於他的專業度,我其實是不知道,無法做太多判斷的。
如果用圖來說明短文和長文給人帶來的形象和效果差異,大概會長得像下圖這樣:
你的文章越長越仔細,很自然就會給人專業感,而相反的,文章越短越容易傳播,讀者也越容易消化,但相對來說專業度就會下降。
所以文章越長就越好嗎?也不是,重點是你想要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
寫長文給人的感受是:智者、深思熟慮、穩定、有毅力
寫短文給人的感受是:注重當下、活在當下、情感豐沛、即時
然後你可以讓你的文章比別人長或短,來產生不同的形象:
如果你想給人穩重感,那就寫的比平台上的文章長一點
如果你想要給人活潑感,就寫的比平台上的文章短一點
就我自己統計目前FB動態牆和Thread動態牆,FB貼文的平均字數是565字,Thread平均字數是148字,然後根據網路上的資料,部落格的平均字數在900-1000字
所以如果你想建立起專業的形象,就去寫的比該平台的平均貼文還要長、還要仔細、全面跟完整,這樣就對了。
望向長文
前面說了很多短文的缺點,那麼長文就真的能帶來專業形象嗎?
以下先分享幾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長篇文章,透過這些文章,我可以知道作者的思考邏輯是可靠的、深度是足夠的,而且遠超過自己:
Paul Graham:How to Do Great Work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矽谷加速器Y combinator的創辦人Paul Graham,原文是英文撰寫,中文翻做: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該文由科技島的周欽華翻譯成中文後字數達到20717字,雖然字數很長,但在FB上獲得了4000多次的轉發。
在這篇文章當中,Paul Graham用非常簡潔的四個步驟說明了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以及在追尋這四個步驟時,你遇到的一些障礙要如何排除。
真的是非常有深度和洞見的一篇文章,因為大多數的人,光是在第一步「決定要做什麼(decide what to work on)」可能就卡住了,但作者知道多數人在這一步就會卡住,所以又花了一些篇幅來解釋如何克服這困難的第一步。
如果這只是一篇threads貼文,那可能就是四個步驟簡短說說,但正因為這是篇長文,他才能把每個步驟會遇到的關卡和克服步驟都詳細的寫出來,真的非常精彩。
張國洋(Joe):為何會拿好人卡系列文
這個系列文是Joe放在大人學網站上的免費文章,一共有十一篇,加起來共67782字,平均一篇文章6162字,這些文章內容稍微整理就集結成書變成「為何會拿好人卡」了,這個系列文光是第一篇文就累積了100萬次的觀看數,成效非常驚人。
這個系列文也是,如果你把整個系列濃縮成一篇threads文章,其實也可以,但真的就沒有那麼精彩,因為文章中列舉了超多男生在追求女生時會遇到的困境和應對方法。你沒有辦法憑概念就去理解,你一定要透過例子和一些模擬狀況才能真正去理解,這也是長文才能辦到,而短文做不到的事情。
Alan Chan:My Vision系列文
第三個我想推薦的是Heptabase創辦人Alan所寫的,這個系列文共用了五篇文章共34962字的篇幅,來說明創立Heptabase的願景和背後理念。
這個系列文真的很猛,因為你可以發現Alan對於知識的傳遞和迭代、知識工具的歷史鑽研的非常的透徹。
你可能會覺得創業是異想天開,但看完以後,你會發現,是因為Alan真的走的很前面、懂很多、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所以才下去做Heptabase的。
不是拍腦門靈感開竅,而是因為鑽研的夠深,才看得到機會所在
長文關鍵在於你願意花多久時間思考一個主題
有了前面的三個例子,接下來就來探討寫好一篇長文的關鍵,這邊整理三個:
-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研究一個主題?
- 能不能用簡單的模型解釋複雜的事情?
- 有沒有完整的架構且呈現細節?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你願意為一個主題投入多少時間?
就以「如何寫好一篇文章」這個主題為例子好了,如果你只願意花10分鐘來研究,那很簡單,你只要去google搜尋幾篇文章看一看,然後做個總結,很快就可以寫一篇「寫好文章的N個技巧」的Thread短文了。
但如果你是想花一個月來研究「如何寫好一篇文章」,那你的做法就會完全不一樣,除了看看文章,你可能要買幾本書來讀,甚至去上上寫作課,最後自己在實作看看,然後融合統整成自己的看法。很明顯的,這樣的產出會一定比前者更豐富和深刻。
而為了讓自己願意花時間投入去研究一個主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習慣問自己一些無法立刻回答的問題,很類似之前瓦基在卡片盒筆記法裡面提到的方式:
- 你對什麼事物感到「好奇」?
- 什麼是你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的?
- 你對生活上的什麼事情感到「困惑」?
例如說:
- 「如何讓自己在職場中更有價值?」
- 「如何更舒適的運用金錢?」
- 「如何讓知識的傳遞更有效率?」
你可能會想說,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來思考一個問題?
但其實仔細觀察市面上一些高價的課程,他們在解決的不就都是這些很困難的問題嗎?他們要解決的不是只有一兩天會碰到的小問題,而是靠你自己研究,可能要花上數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就是因為這些問題不是想個10分鐘google一下就能解決的,不是問chatGPT就能解決的,所以你投入時間去研究,就顯得格外有價值。
就以我自己在寫讀書心得來說,過去我的想法就是把書中的重點總結,這樣的寫法必然寫不長,而我現在的做法是,把閱讀當作是解決生活中困難的方法,也就是
- 生活中遇到困難
- 看看書裡頭說要怎麼解決
- 實際做做看
- 覆盤、反思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去寫作,我就有更多材料和內容可以去延伸,而不是被困在「書本內容本身」。
好的長文能用簡單的思維模型去看透複雜的事情
仔細觀察大人學或是一些歐美大作,他們講的事情,或者說,底層邏輯都很簡單,但他們能夠用這樣簡單的底層邏輯去解答很困難的問題。
就以Paul Gram的How to do Great work為例子,題目本身看似一個大哉問,但Paul Gram用精妙的方式,把這個大哉問分解成四個步驟,然後詳細去探討這四個步驟要如何執行,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我自己上過的職場大人學課程也是,題目本身也是個大哉問,如何在職場上建立優勢策略,Bryan用簡單的三個面向,看懂局、選策略、積籌碼來解析這件事情,並且用職場的核心價值就是「互助合作」來貫穿這堂課。
這點很考驗抽象化的能力,因為你需要將複雜的細節簡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模型,就很像把一整台複雜的汽車簡化成一個底盤和四顆輪子一樣。
你要知道那些可以省略,哪些是不能省略的。
當然,這也是你要在某一主題投入過一定的時間研究後,才會知道這個簡單的思維模型到底長怎樣。
如果真的想不出來,其實也可以按照《高產出的本事》裡面所提到的一些文章架構,像是:
過去、現在、未來
短期、中期、長期
Why、How、What
大、中、小
就能夠快速的把複雜的事情簡化成好懂的架構,方便讀者快速理解
好的長文要有足夠的細節
最後來講好的長文的第三個關鍵,就是細節的呈現,所謂細節,不是說寫得越仔細,字數越多越好,而是文章要涵蓋到不同的層面,分別是概念、案例、行動指引
a.概念
概念指的就是你能不能清楚的解釋你的模型,例如前面說的職場大人學這堂課,可以精煉到互助合作這四個字,這個就是很棒的概念,因為你字面上都看得懂,但是上完課以後卻會對這四個字有嶄新不同的看法。
b.案例
案例就是你要找一些例子、故事來讓讀者熟悉你所講的概念,讓人知道你的概念不是在唬爛,是真實存在的,以職場大人學的例子就是各種職場的故事。
在案例的部分,美式作家很喜歡援引一些歷史和名人的故事,台灣、日本作家比較喜歡依照個人經驗出發。各有優劣,台日作家的案例通常比較簡潔明快,歐美作家的案例有時候都寫得很仔細、很像小說,對追求效率的讀者來說看了常常不耐煩。
c.行動指引
最後一部分就是行動指引,也就是你能不能給讀者一些馬上就用得上的招式,可能是表格、模板、操作指南等等,只要照著設計好的步驟操作,就能得出好的結果。
例如在買回你的時間這本書裡面提到,要記錄自己的時間是怎麼花費的,那你就要設計出一個表格方便讀者紀錄自己的時間,讓讀者照著這個表格寫完,就可以完整知道自己的時間消耗情況。
這部分其實最難,因為你一定要自己實際操作過,知道坑在哪裡,然後在設計行動指引的時候讓讀者避掉這個坑,這不是想一想就想得出來的,是要你實際下場操作才會有的東西。
而說真的,就以知識變現來說,行動指南才是真正跨越付費線的東西,你講再多的概念、案例,都比不上一張讀者馬上就用得上的表格。
我自己上過大人學的課就知道,課程中都會給大量的表格,讓你回去隔天上班就用得上。甚至新思維的課程,就是滿滿的操作指南。
不要只講高大上的概念,要讓人可以馬上行動才是王道。
總結:寫長文or短文,端看你想要的是什麼
回過頭來想,寫短文或是寫長文,其實不是二分法,關鍵是,你的目標是什麼? 你創作的想法是什麼,你喜歡的是什麼?
如果你想要吸引注意力、驅動流量,那你需要的是短文,帶如果你想要的是建立形象和印象、甚至是寫出有價值的文章,那就絕對得靠長文。
就以樂高積木來比喻,你用100片積木可以組一台太空梭,用10000片積木也是可以組一台太空梭,但兩者給你帶來的震撼度是完全不同的。
做了這些回顧以後,我個人認為長文依然是非常值得投資的寫作形式,因為它有很多短文無法取代的地方。
你要訓練思考,要靠長文
你要建立專業形象,要靠長文
你要跨越付費門檻,也是要靠長文
一起來挑戰寫長文吧!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陳文學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任職於嘉義長庚,熱愛閱讀,對生產力工具也稍有涉獵。擅長口語化、視覺化複雜的抽象概念,讓病患能弄懂艱深的醫學知識,進而掌握自己的健康
了解更多 →相關文章
- 我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2) 總覽PKM
-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PKM)是什麼? 3大優勢一次搞懂
- 瓦基的《卡片盒筆記實戰課》課程心得:輕鬆搭建起知識體系的作法
- 《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讀書心得:用PARA筆記法達到高效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