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進修]好好疼惜自己:敘事治療工作坊上課心得

敘事治療真的是非常療癒的一個會談技巧

作者 / 陳文學醫師    

這個週末到嘉南風華酒店參加了敘事治療的安寧課程,會知道這堂課因為院內有在從事安寧工作的護理師分享課程資訊,很幸運的報名到這堂課,一整天的課程都是由柳營奇美的臨床心理師林維君主講。

在上課前我對敘述治療真的是一知半解,心理想說,敘事治療是不是就是要改變別人的敘事,讓別人的想法不要那麼負面,從負面敘事變成正面敘事?但上完課以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誤會大了,敘事治療比我想的更深入和有趣。

以下分享我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心得:


1.1 尋找主流敘事以外的支線故事,讓生命變得更立體

我在上課之前,對敘事治療的想法,就是醫療人員要去扭轉對方的敘事,例如說本來是一件不幸的事件,硬是要解讀成一件幸運的事件。

但這個是大錯特錯,完全是我太無知了。敘事治療病不是要把主流敘事給扭轉,重點是要去把主流敘事以外的敘事給找出來,並且由對方賦予意義。

講師提到,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很常遇到主訴自己就是「歹命」的個案,例如一位老阿嬤,父親酗酒,國小的時候母親就離婚,身為大姐的她便身兼母職扶養3個弟妹長大,出社會後經營自助餐店,正準備退休時後發現得了肺癌

這樣的阿嬤,可能每次訪視時都會說到她自己歹命。

這個時候醫療人員可以做些什麼呢?除了同理「對,阿嬤真的很歹命」外,好像沒有什麼可以繼續講的。

這個時候敘事治療有一個特別的技巧,叫做「雙面傾聽」,我們除了聽個案說出來的故事以外,也要去聽個案「沒有被說出來」的故事

例如剛剛的歹命阿嬤,當初怎麼會有一筆錢去創業呢?這個阿嬤是沒有講出來的,而這其中可能有不同的故事線。

講師舉的例子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生病的女強人的故事:

個案是一位乳癌下肢癱瘓的病人,在生病前是一位女強人,但是生病後就被fire了,然後在病床邊一直罵在旁邊細心照顧他的老公。

在一次例行的會談中,病人突然提到:「光頭的性能力應該很強

講師注意到這是一個奇妙的敘事路口,於是就從這個點去切入,請病人去談更多為什麼會講黃色笑話,才發現原來病人身為女生為了在職場中升遷,必須表現的比男人還要強、還要狠,所以特別去學了超多黃色笑話,上班的時候就一直講。回顧完這段獨特的故事以後,在回過頭來看現狀,個案感慨說,她其實很感謝她的老公,一直陪在她身邊,因為像她那麼強勢的女生,一般人應該沒有人能夠受得了。

從那次會談以後,個案才逐漸和她老公講開、和解。


了解敘事治療以後,會發現其實人的思考很容易陷入這種主流敘事的偏誤當中,會一再的去找證據和事件來強化主流敘事。

上課的同時,我腦袋都一直在想我最常講的主流敘事,就是家裡管教很嚴格,很不自由等等,然後我的說法也都會一直強話這個主流敘事,一直去說「XXX就是怎樣」、「XXX就是這樣」。

但是當我學到敘事治療,去回想一些過去的回憶以後,我發現真的還是有很多主流敘事以外的事件。

像是上大學的時候家裡買了一台機車給我、高中的時候出國到新加坡參加數學比賽、半夜開車衝墾丁看獅子座流星雨等等。這些雖然沒有辦法反駁、逆轉主流敘事,但我也沒有辦法否認這些,很不一樣的敘事的存在。

這就很像你在看一幅畫,上面大部分是綠色的,你就說這是一幅綠色的畫,但其實仔細看,上頭還有很多紅色、黃色、藍色的點點,你可以說這幅畫大部分是綠色的,但它上面確實也有很多不一樣的色彩。

所以為什麼敘事治療能夠做到「不帶情緒」去治療,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它讓人的思考可以跳脫出來,可以用更高、更廣、更多元的視角去看帶自己的生命歷程。

而當我們能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生命,本身就會產生療癒的效果。


1.2 透過「外化」的技巧來面對情緒、解決問題

課程的第二個part是講到外化的技巧,也就是將問題給分割出來,針對問題去做解決

我們不是要解決人、而是要解決問題。

講師舉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就是妖怪手錶,每個問題都像是一個活生生的妖怪,當你被這個妖怪附身以後,問題就會跑出來

舉例來說:

  • 被瞌睡蟲附身以後,你就會很想睡覺
  • 被熱血獅附身以後,就會變得很熱血
  • 被八卦婆附身以後,就會不自覺的講出秘密

和「內化」不同,內化的概念會說:「這是你的問題」、「你要改進」,都是真對去改進

但「外化」的話,變成我們可以和對方一同面對、解決問題

例如打瞌睡,可以說:

「瞌睡蟲什麼時候會跑出來?他跑出來之前會有什麼徵兆?要怎麼樣把她趕跑?什麼時候你會希望有瞌睡蟲出現?」

運用這種技巧,就可以和對方比較理性的去面對情緒。

講師提到在說出情緒的過程,可以加上冠詞,例如說:「這個生氣、這個提心弔膽、這個失落」,把情緒給名詞化以後,就可以比較好去處理他,個案在也比較容易把問題給外化。

其實外化的技巧,自己對自己使用也非常的有用,我自己最有感的就是「拖延」這件事情。

我自己真的超愛拖延的,每次遇到大事情要處理的時候,通常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會去做。但是當我讀到Esor的《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這本書時,就發現裡面其實運用到外化的技巧:

  • 拖延不是你的問題,是計畫的問題。

  • 當你逼自己不拖延,但卻還是拖延了,到頭來你就會陷入自責,然後讓自己很累。

  • 想反的你應該把「拖延」當作一個訊號,代表你目前的計畫不可行,需要做調整,而不是逼自己要很有毅力,逼自己「不拖延」

有發現到嗎?Esor把「拖延」視作是外部、是計劃的問題,而非人的問題。這樣思考以後,就不用很心累、很逼自己,然後反而真的可以專注在調整計劃上,產生自我效能。

我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也確實在本性還是很想拖延的狀態下,靠著良好的計畫去完成很多事情。外化是真的非常有用的一個技巧。


1.3 透過re-membermiing來做悲傷輔導

最後一個section是談到悲傷輔導,悲傷有很多modeling,講師最喜歡的是雙側擺盪的model,家屬一方面很悲傷,一方面又積極向上尋求改變,然後在兩者之前找到平衡。

其中讓我最amazing的是講師提到澳洲的喪親遺族輔導,居然是爆滿,因為他們是focus在積極向上方面,太太走的話,就會邀請先生來上烹飪課,先生走的話,就會邀請太太來上水電課,而這些遺族在上課的同時,因為同樣都是喪親的人,所以彼此又可以互相交流和撫慰。

覺得這樣的概念真的非常酷。

而對於離開的親人,講者也提到可以透過re-membering的方式來重新定位,可能是升級、降級,或者是除名。

講師提到的一個例子讓我非常震撼,一位個案的母親離世,個案一直很悲傷走不出來,後來會談後發現,個案一直想要找出母親愛她的證據,但是一直找不出來,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母親真的沒有愛過她,但即使是這樣,個案也是從悲傷中走出來了。

有時候,沒有答案比不好的答案更讓人痛苦。


以上是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概念,以下是這堂對我的一些啟發和感想:

2.1 意義的追尋

課堂中講師說到一個講法非常有趣,她說靈性沒有那麼高的人,平常可能很少有機去體會到意義

所謂的意義,就是做一件事情背後的「Why」,我們平常大概只會知道說:「我就是要做這些,就是要這樣做」,很少去想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其實在心理治療的對談中,如果你直接去問對方:「你為什麼要…?」,一般人其實是很難去回答的,所以需要倒過來,你要先和對方談what,再談how,最後才談why。也就是賽門西奈克提到的黃金圈的概念,find your why是需要從外圈往內圈探尋的,不是直接就衝到最內圈。

回到前面那句「靈性沒有那麼高的人,平常可能很少有機去體會到意義」,我就想到說,會不會靈性高的人,平常就是很清楚自己的why是什麼,他們不會只像機器一般在執行任務,而是背後都有一個why,有一個信念在驅使。

也因爲這個想法,我又去把賽門西奈克的《找到你的為什麼》和《先問,為什麼?》買來讀,讀完以後真的有很大的啟發。


2.2 自我療癒

對我來說,我一直都在想自己的主流敘事到底是什麼,當個好醫師?還是作為一個狂放的自媒體經營者?

這兩者其實是很跳tone的,但上完課以後,我體會到生命本來就是多樣的、豐富的、非單一面向的,不會只靠一條主流敘事就能完整代表這個人,也不需要因為有另外一條敘事,就感到不安。

這跟經營自媒體很不一樣,自媒體你就要有一個單一的人設、單一的敘事。但人生不是,我們都有著好幾條不同的敘事線,對我來說,在不同的敘事線底下,我可能是位憨厚醫師、狂暴吉他YTber、搞笑的爸爸、也可能是叛逆的兒子。

不用急著去說這個不是我、那個不是我,相反的,每個都是我。

了解到這每條敘事都是我以後,再回過頭去看各個敘事,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其實這樣站著比較高的視野再往下看,真的會有種療癒的感覺,我雖然只是上課而已,但我覺得我也被療癒到了。

2.3 豐富支線故事

過去長期泡在自媒體的環境中,會習慣性認為人只能有一個人設,只能有一個主流敘事。但是在聽就敘事治療以後,會覺得這些都代表我,不衝突,人本來就是多元有不同面貌的

課堂中看數傳球找猩猩的影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你看過全貌,你就回不去了,當你看過多重的故事線,就會更全面更完整、而非片面的看待一個人。

這有點像媽的多重宇宙裡面,章子怡在不同宇宙有著不同的身份。但其實不用多重宇宙,在我們這個宇宙,每個人身上本身都帶有不同的故事線。

不用期待別人接納你,但你要先接納你自己,接納自己就是這樣的多元,也或許人本來就是多元的,每個人呈現給你看到,也可能都只是他們的主流敘事。


總結

上完這堂課,算是對敘事治療有了基礎的了解,但離真的要用在臨床上還是有一段距離,不過這些技巧用在自我探索和與家人溝通上其實幫助就非常大了,希望熟練以後,可以逐漸幫助到臨床上的個案!


分享文章



關於作者

avatar

陳文學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任職於嘉義長庚,熱愛閱讀,對生產力工具也稍有涉獵。擅長口語化、視覺化複雜的抽象概念,讓病患能弄懂艱深的醫學知識,進而掌握自己的健康

了解更多 →


相關文章

瀏覽所有文章 →